一分为二论邓小平理论
--顾晓军主义:改变中国•之九百一十二
我的《批判邓小平理论》的核心部分(一至四),自去年六月初出笼以来,已经半年多了,至今没有人批得了、批得动。
自出笼之始,就有人批过,那不过是“替党说话”。即便后来易延年的系列批判文章,也摆脱不了“替党说话”之嫌。如,“邓式先富功蓋毛”、“邓式发展论是比铁还硬的钢”、“顾晓军的构想怎能比邓小平的道路更高明”等。
批判邓小平理论,使我成了去年的网络热点之一。境内,虽被删呀封的,控制住了;然,境外的华人世界里,却是在奔走相告。
如今,静了下,我倒是想理一理思路,给后人一准确的交代。
为说清问题,先简单介绍一下《批判邓小平理论》(文从)的概况――
“批邓理论”,始于2010年6月,背景是改革开放30年后,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,社会矛盾激化,官民严重对立,群体事件频发……于是,我溯源、找到了邓小平理论;自6月2日开始,不经意便写下了《一批邓小平: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》、《二批邓小平:发展不是硬道理》、《三批邓小平:邓式改革是誓与人民为敌》、《四批邓小平:邓式改革是换汤不换药》。
至于《一赞邓小平:贫穷不是社会主义》、《二赞邓小平:左派管右派》、《三赞邓小平:要坚决铲除“以党治国”》,则是被封删之后、不得不换种方法的继续批判。而《邓小平与蒋经国之改革的比较》,则是读了宋楚瑜介绍蒋经国的文章之后,情不由衷的比较。其它几篇文章的背景,就不是很重要了。
今日静下来思考,论邓小平的对与错,无非也得用一分为二。
至于怎么分,则是本文的文胆――邓小平理论中,符合普世价值观的,是对的、正确的;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的、由邓小平自生硬造的理论,则是错误的、是搞乱整个中国的国人思想的源头或根系。
换句话说,就是――衡量邓小平思想理论的对与错,得用普世价值观。
为什么一定要用普世价值观衡量呢?所谓普世价值观,就是千百年来、人类社会的、具有价值的普遍认知、普遍观念与普遍真理。
这样的东西,经过广泛的实践、经过时间的检验,具有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经典价值,所以叫普世价值观。
正面举例――
如,邓小平理论中的“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”。实事求是,就是普世价值观;而解放思想,则是人类社会在不同的自我禁锢后的对自身的要求。怎么解放思想呢?本着一条原则,那就是――实事求是。
再如,“不管白猫黑猫,会捉老鼠就是好猫”。邓小平理论中的著名的“猫论”,其实就是民谚;而民间谚语,不就是地道的普世价值观吗?
反面举例――
如,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”,这就不是普世价值观,而是由邓小平自生硬造的理论。展开“四项基本原则”,则是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,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,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,必须坚持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”。一个国家,走什么道路,应该由这个国家的国民选择,怎么可以“必须坚持”呢?再说,“社会主义”充满了封建色彩,为什么要“必须坚持”呢?而“人民民主专政”的原理,则是阶级斗争。邓小平自己,是明确反对搞阶级斗争的,却又要搞“人民民主专政”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而坚持领导,不就是坚持一己之私吗?马列主义就更不用说,是违背普世价值观的、具有反人类、邪教性质的经典理论。毛泽东思想,则是根据马列理论发展出来的、讲阶级斗争与阶级斗争继续的思想。
再如,“中国特色”,这也不是普世价值观,而是由邓小平臆造的。因为是臆造的,所以就可以自己随意填充、解释,而后人也可以随意填充、解释;结果,就搞出了全世界难找的――征地、强拆、截访、自焚、黑监狱、智障劳工……
世上没有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真理,只有四海之人、经千百年共同验证的普世价值观。即便如此,也不能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,因为时间、地点、内容等等都会不同,经过与结果也会因变化而不一样。
如,石三生与我讨论过,“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,应扬弃‘忠奸’,只保留‘善恶’”(大意)。当时,我没有仔细思考,便绕了过去。现在,我可以慎重地回答:善恶、忠奸,就是普世价值观,都应该保留,只是解释不一样――比如:忠奸,应该放在大范围内衡量,即对国家、民族、老百姓乃至父兄、朋友、邻里等的忠奸,而不是狭隘地指对君王或具有封建色彩的党团及其领袖的忠奸。
这就是“一分为二论邓小平理论”,就是――以普世价值观,衡量邓小平思想理论的对与错。
只有人类社会经千百年共同验证的普世价值观,才可以作为衡量工具,而什么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一如“中国特色”,是政治橡皮泥――想怎么捏就怎么捏,一切皆源于需要。
(欢迎发表、转载、引用本文与观点)
顾晓军 2011-1-26 于南京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